天水汉唐麦积山艺术陶瓷有限公司
全国咨询热线:13830841018
门户 产品展示 原大雕塑 查看内容

2024-2-7 19:5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68| 评论: 0

 

 

  名 称:坐佛

  年 代:北 魏

  窟 号:127

  艺术特点:此佛像是麦积山最大的石雕造像之一。佛结跏趺坐,旋涡纹高肉髻,长圆脸,双眉弯曲,双耳垂肩。着双领下垂袈裟,双手分别作无畏印、与愿印,腰系长带。衣摆分三瓣自然下垂,衣纹流畅。形貌和善慈祥,仪态雍容典雅。背光及头光内雕刻伎乐天,细致精美,在圆形头光中,分三层构图,中心为浮雕的莲花图案,其次为流畅的忍冬纹,枝蔓呈S形自由曲折。最外层浮雕十二身伎乐飞天,两侧各六身,花卉、流云点缀其间,或手持供品,或弹奏乐器,气氛欢快祥和,飞天的衣带向外飘扬,使画面充满了一种跳动的韵律,飞天的帔帛和裙摆向外飘扬,巧妙的构成背光边缘常见的火焰纹图形,整体效果完美和谐,为麦积山石窟经典之作。

  名 称:坐佛

  年 代:北 魏

  窟 号:133

  艺术特点:佛作高肉髻,面目清秀,弯眉于鼻相通,细细的双眼微微下视,显得庄重而又亲切。佛神秘而迷人的微笑,更让人心旷神怡。袈裟在台座前分为两瓣自然展开,特别是右腿部分的袈裟衣褶顺其自然地做成莲花瓣形,新颖别致,美不胜收。

  名 称:坐佛

  年 代:北 魏

  窟 号:138

  艺术特点:这尊坐佛头略低俯,面颊圆润丰满,面带微笑,慈祥而亲切,磨光高肉髻,长方形脸,内着僧祗支,中穿双领下垂、胸前带结长衫,外着双领下垂袈裟,衣裾前分三片下垂,具有较强的时代艺术特征。

  名 称:坐佛

  年 代:北 魏

  窟 号:147

  艺术特点:佛作螺纹高髻,额头略宽,两颊略窄,细颈削肩,眉目细长,微微下视。嘴角内含,面带微笑,是典型的秀骨清象之像。其身着双领下垂袈裟,左手施无畏印,右手施与愿印,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之上,神态端庄秀丽。袈裟下摆部分层层叠叠,层次清晰且丰富,衣褶顺其自然做成莲花瓣状,与龛内色彩相互映衬,使整间佛龛显得清雅脱俗。此龛造像极具展现了麦积山石窟北朝造像精华,他也是北魏造像“褒衣博带”“秀骨清像”之典范。

  名 称:坐佛

  年 代:西 魏

  窟 号:44

  艺术特点:这尊坐佛造型极为精美,半结跏趺而坐,头上做右旋纹高肉髻,更显高贵气质;面部呈鹅蛋形,肌肉饱满,眉清目秀,薄唇小口,笑容微绽,亲切而动人。花瓣般的裙裾间露出的一只丰腴圆润的脚,展示着主佛内心的纯净与和美;施无畏印的双手,虽然纤细柔嫩,但依然给人以安慰和力量。造像气度中既有佛的大慈大悲,但更多的是一种母性般的慈祥和爱怜。这尊气度超群的主佛造像,简直是人世间真善美的统一体,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央考察团的专家们极为推崇这身坐佛像,可以说是“东方微笑”的典型代表。

  名 称:坐佛

  年 代:西 魏

  窟 号:123

  艺术特点:佛磨光高肉髻,方圆脸,面带微笑,内着双领斜交衫,腰束带打结下垂,外着双领下垂袈裟,手作法印,结跏跌坐于高坛座之上,在慈祥的宣教佛法真谛,形态端庄优美,表现手法简洁明快。

  名 称:坐佛

  年 代:北 周

  窟 号:22

  艺术特点:佛作磨光低平肉髻,面相方中带圆,体态饱满,手作无畏印和与愿印,单薄的袈裟下摆层层叠叠地覆盖着佛座,来往作弧形的反复,极为流畅,仿佛是风乍起吹皱了的一池春水,引起人无限的联想。

  名 称:坐佛

  年 代:北 周

  窟 号:94

  艺术特点:这是一尊特点鲜明的北周释迦牟尼佛造像,佛作光平肉髻,双耳紧贴,给人珠圆玉润的感觉。内着极薄的僧祗支,外穿透体的通肩袈裟,紧裹全身,体现了“曹衣出水”式的佛装外表。袈裟下摆成双弧形盖腿下搭坛基,中间露出少许內裙。衣纹阴刻细长,形似流水,增强了丝绸袈裟的质感。但整体线条简练明快,表现出作者对朴素风格的追求。

  名 称:坐佛

  年 代:北 周

  窟 号:135

  艺术特点:这是第135窟正璧左窟中的一尊坐佛,其头略微低俯,面颊圆润丰满,孩童般的脸型上充满稚嫩和纯静,十分动人。眉骨舒展,眼角细长,目光柔和亲切,安详的神态蕴含着青春的朝气。一双稚嫩丰腴的秀手,轻轻抚在胸前,显得此佛冰清玉洁。佛衣的线条极其简洁,使佛心境的高尚纯净洋溢于表。这身造像在塑作手法上表现出北周造像冼练概括的特点。代表着北周雕塑的新高度。

  名 称:主佛

  年 代:北 周

  窟 号:135

  艺术特点:主佛立于第135窟洞窟的左侧中间位置,左右有两尊菩萨。佛作漩涡纹高肉髻,面相长圆,身着袈裟,衣纹写实,雕刻流畅自如,赤足站立在仰覆莲台上,二者之间有榫卯套合。莲座上部的仰莲,莲瓣较小。下部的覆莲,莲瓣较大,莲尖翘起,饱满圆润,形态逼真。右手缺失,左手作无畏印。艺术家在雕刻中将手的处理上独具匠心,别出心裁,是为精工之作,在手掌背后和衣袖之间雕刻了一朵莲花,并且在拇指与食指之间雕刻了一个莲子,这样不单是解决了石雕的受力易断问题,而且还起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主佛气质高贵典雅,威严慈祥,庄重飘逸。是麦积山石窟中最大的石雕之一。

  名 称:坐佛

  年 代:北 周

  窟 号:141

  艺术特点:佛作磨光低肉髻,面型方中求圆,双目下视,神态安祥自然,内着极薄的僧祗支,外穿透体的通肩袈裟,形体比例准确,结构严谨,作禅定印结跏跌坐。衣纹阴刻线流畅,形如出水,具有“曹衣出水”之感,是北周时期不可多得的代表作之一。

  名 称:释迦牟尼佛

  年 代:宋代

  窟 号:133

  艺术特点:此像为一组两件,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会见其儿子罗睺罗的场面。佛像身高3.1米,低平螺纹肉髻,长圆脸,眉如弯月,目光下视,悬鼻小口,面颊饱满圆润,脚下为三重仰莲瓣式莲台,高大魁伟的释迦牟尼像,令人心生崇敬,其头微微下俯,右手垂下置罗睺罗的头顶上。古代艺术家把父子相会的场面定格在佛祖右手停顿在罗睺罗头顶的瞬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第一次和自己的儿子相见,佛祖伸出柔美纤细的手似乎要抚摸罗睺罗,通过佛祖那极为复杂的表情,既有见到儿子的激动与喜悦,又有对儿子未曾养育的内心愧疚,同时还要保持一代佛祖的威严。这组造像把释迦“既是人间慈父,更是世外圣人”的复杂情感维妙维肖的表现出来,让观者从内心深深地感悟到佛祖的博大胸怀与致爱情怀!


返回顶部